石油是怎么产生的?

有机说

知乎:呢喃花

我经常给长庆油田做地质项目,曾经对委托单上常见的“超低渗油田”一词好奇,就搜索学习了一下,尝试作答。

石油其实是存在石头里的!大致像这样:

石油是怎么产生的? 石油是怎么产生的?

这些岩石都是沉积岩!比如细砂岩,通俗来说就是那种一层一层被重力压实的致密砂子。

虽然岩石看起来致密,但依然有个很低的液体渗透通过率,同时别忘记了地下深处的条件:高温、高压。根据流体渗透的工程学原理,高温时石油的粘滞下降,而且巨大压力差使石油在岩石中渗透力变强,因此如果含油的岩层里有裂隙空间,那么石油就会被岩石的围压挤出,充填裂隙形成油层。也正是因为岩石的低渗透性,其内部像水和天然气等穿梭得快的小分子物质先跑了,石油作为大分子物质被岩石阻滞,等于间接地被层析分离出来,有点像化学鉴定课的“过柱子”。

既然大多数石油是富含在广袤无垠的岩石层中,而且普遍渗透性较低。于是人们把容易开采的高渗透的油田抽完后,就打一圈注水井,把高热的蒸汽或者水用强压注入地下,增加岩石的压力和温度,把油给“憋”出来,这就叫“低渗开采”,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现在能开采“超低渗”、“特低渗”的油田。这时评价石油的储量就不是简单地算一个地下裂隙空腔里有多少油,而是把技术能力包进去,原先产油率较低的岩层逐渐也被纳入储量,这就是石油开采还没枯竭的一个原因。

那为什么全球石油储量这么大呢?刚才说了,石油存在于沉积岩的孔隙中,而且是静水缺氧的沉积环境,那么其最初的形式很可能是远古的有机淤泥层。石油的有机成因说是证据充分的,简单概括就是“石油的化学成分有强烈的生命化学物特征,比如碳同位素、碳链旋光性、微量元素、生命独有的萜类和甾烷类化合物等等”,具体大家可以百度。然后,有机淤泥应该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或许也有来源于水下未完分解的植物和小动物的尸体。但绝不会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动植物尸体,因为在有氧环境中细菌分解尸体会使碳从新进入大气圈,与石油固碳的本质相悖。

一般不从事地质工作的人看到地球上“大”的自然现象会感受到刺激,会在想象中放得更大,但是像我们学过这些知识的,因为头脑里有对比物,“大”就不显得大了,理解就会更理智一些,我讲几个同类微生物沉积的地质现象,与石油对比一下。

先说到远古微生物沉积,那就不得不谈“白垩纪”了,白垩其实是一种土,它里面全是钙藻制造的钙质壳,含量可达99%以上,以英国东部的多佛尔海峡的地层全是白垩,因而得名“白垩纪”,那里整整一片台塬、海滩以及连通到法国的海床深层都是这种地层,是著名的“白崖”风景。注意哦,整个地区全是古代微生物的壳哦。其实还有一种“硅藻土”你们肯定听说过,诺贝尔用来制炸药的原料,这东西和白垩土一样也是古代藻类尸体沉积的生物矿藏,硅藻土里的硅藻壳含量也可以达到90%以上,而且全国硅藻土的储量估计有5.2亿吨,这个数值其实相比石油的数量来说微不足道了,但如果你见过硅藻矿,你也会震撼的。

石油是怎么产生的?

多佛尔海峡的标准白垩纪地层,图片来源于网络

巨厚的微生物沉积体现了地质历史上的一个现象,在一个时期(以百万年计)会突然进化出没有天敌的种类,疯狂增值后巨量的尸体堆积导致它改写地貌,形成生物矿(现在的人造塑料也可以算这种模式)。比如在寒武纪以前没有吃微生物的动物(寒武纪底质革命),地球海底堆积了超级巨厚的藻类菌毯,其厚度以至于最初的动物不需要怎么移动,只需要进化得像煎饼一样摊在海底啃啃啃,足足吃了一亿年。对于大型生物,从等效思维来说,它们体内固积的碳最终会走两条路线存入地下为生物矿,一是死后被分解成COO或者CHHHH之类进入大气,然后经由植物形成煤矿,二是死后被微生物吸收,经由有机泥沙存储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生物圈固碳作用主要还是靠微生物。煤和石油的故事,是把碳收集起来堆积到地下的故事,其实也是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反面故事,24亿年前遍布地球的蓝藻固碳过头,榨干了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失去温室气体的地球变成了持续长达3亿年的“雪球”,可见在5.4亿年以前,动物未显现时,微生物的可怕体量足以称为“地球工厂”,可以与造山运动、气候风化、水循环侵蚀等等“地质营力”想当。(今天海洋藻类微生物依然制造了全球90%的氧气,假如把陆地植物全砍伐光了,对地球含氧量也影响不大)

自然石油的形成时间最少要200万年,但这个长度在地质历史里只是一个小小段落,人类的进化长度就是250万年,你站在沉积岩景区的山脚下,同一个位置看向山顶,这垂直的短短300米距离就是200-300万年的时空,考虑几亿年的微生物固碳积累,既然连只有仅仅200万年的钙藻壳都可以以99%的纯度堆积成海峡地貌,既然寒武纪菌毯都可以供动物吃一亿年,同类比较一下,石油的储量这么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无机说

知乎:灰产圈、岚光破崖绿

1876年,俄国另一位著名人物、化学家门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地球上有丰富的铁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铁,以后又与过热的地下水作用,遂生成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类似于石油。已生成的碳氢化合物沿地壳裂缝上升到适当部位储存冷凝,形成石油矿藏。“碳化说”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曾流行一时,但不久因为在地球深处并没有发现大量碳化铁的迹象,而且地球深处也不可能有地下水存在,此说渐渐被人们所否定。这一期间,天文学家利用光谱分析,发现太阳系某些行星大气层和彗星核部都有碳氢化合物存在。它们显然与生物作用无关。

俄国的索柯洛夫即于1889年推出石油成因“宇宙说”,认为地球在诞生伊始尚处于熔融的火球状态时,吸收了原始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随着地球不断冷却,被吸收的碳氢化合物也逐渐冷凝埋藏在地壳中形成石油。反对者则指出,地球形成的大气成分与现代大气差不多,不可能存在大量碳氢化合物;即使有的话,遇到高温有熔融状的地球也早就分解了。人们把“碳化说”、 “宇宙说”称为无机成因说。还有一种无机成因说,叫“火山说”。持“火山说”的人不多,他们认为石油是火山喷发作用的产物,但世界上位于火山带的油矿毕竟是极少数,这种学说无法解释大量的不存在于火山带的油矿的形成。

地幔脱气理论以Gold氏(1982)的“地球深层气无机成因”假说为代表,其依据太阳系、地球形成演化模型认为距今36亿~46亿年前的地球是由含CH4、CO2、H2等成分的星云演化形成的。在3500Ma星云凝聚固化形成地球的地幔和地壳过程中,星云或原始大气中的CH4、CO2、He等气体被束缚在地壳和地幔中,并在随后的地球演化过程中,部分下地壳和上地幔区域温压条件和氧逸度条件仍适于CH4等气体的保存而未被氧化,成为深源无机成因天然气的来源。这些气体在地球形成时就已存在。伴随着地球深部的加热作用,大量还原状态的CH4便被释放出来。

目前,地幔脱气说对天然气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尚不能对液态烃的成因作合理解释。

费托合成反应。费托合成法以德国化学家弗·费希尔和汉·托罗普希于1923年名字创立为命名,是一种以氢和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催化剂(铁)作用下合成烃类的方法。其化学反应机理为通过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催化加氢作用和还原聚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费-托合成的烃类伴随着岩浆活动( 如火山喷发)沿花岗岩缺失的“通道”上升,并运移到储集层形成油气藏。

板块构造与费-托地质合成说。费-托地质合成反应能否在地质条件下实现,困难主要在于催化剂、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来源问题。

早在 1963 年,前伦敦皇家学会主席、著名化学家 Robinson就注意到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分布与费-托合成“临氢重整”油中的相同。据此,他认为地球上原始石油可能是在 20 亿年前通过费-托合成反应而生成,只是以后反复经受了“临氢重整”作用,同时加入了数量日益增加的生物物质。

热液条件下形成的烃类,它可能是非生物成因的,也可能是无机与有机相互作用(幔—壳相互作用)而生成的烃类,我们把这种烃类称作“热液烃”。

现代宇航技术的发展,通过月样标本研究,发现在太阳系行星中可能存在大量甲烷和其他烃类气体。同时在地球陨石坑和地幔火山岩石样品中都有烃类发现。

所以,现在远没有到完全下结论的阶段,科学一直在路上,今年5月,我国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1.11万米深地塔科1井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的荒漠开钻,就是为了向万米特深层进军得到更多证据,目前已开到70%,深地塔科1井是我国第一口万米深井,肩负着科学探索和油气发现等重大使命,第一口只是开始,希望钻探得到的物质能带给科学更多的思考与分析。

如果说有机生油说由探油实践确立,那么无机生油说在实验室实验得到确认,各有凭据。

  • 稻城记忆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麻同拉域
  • 抖音扫一扫
  • weinxin
白玉老虎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0月14日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yadin.cn/2023/10/69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