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居然有这么一本畅销书,能够同时侮辱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学科,从临床医学到政治经济学,从理论物理学到军事指挥学,从摩托车的维护保养到母猪的产后护理,一切人类聪明才智创造的经验、知识、智慧和方法论,都可以被这本书侮辱到体无完肤。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每一个字符都在欢呼着,雀跃着,扭曲着,亢奋着,急不可耐地向你残存的理性和智慧发起最后的总攻,用尽它们能够施加的一切手段,拼命地侮辱着你。
正如它改头换面蹭汉地佛教的外套再版以后得版本序言中说的,“一部足可参透生死、令人大彻大悟的‘千年之书’”。
无论是原作,还是翻译,都在忠诚老实的践行着这句话,真实不虚。
通过高达数十万字的逻辑和文字折磨,让你整个人基于人类本能的一切对于美好的向往,都在无时无刻的承受着极度的煎熬,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感,就像是被绑在一根烧红的铜柱子上,偏偏一时半会儿还烫不死你。
很快你就会想,“去他妈的,就这样死了其实也不错。
”这,他妈的,就叫,他妈的“参透生死”。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担心作者和译者的精神状态,怀疑他们秉承着这本书里面透露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怎么在这个1+1确定等于2的世界中生存下来的;
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又开始担心我自己的精神状态,怀疑我为什么要来看这本书?做出阅读这本书的决定的时候是不是我其实早就疯了?而现在这个理性温和的人格,其实只是我的一种想象?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又开始担心我的心理医生的精神状态,这个人到底存在不存在我不敢确定,或许有这么一个人,但是被我的意识排除在了我的“现实”之外。
理性,终于在阅读完三分之二的时候重新回到我的心灵,理智再一次掌控了我的全身,因此阅读本身更为痛苦:你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些文字的胡说八道和东拉西扯,前言不搭后语对于这本书完全是褒义的,它全书充斥着“因为天是蓝的,所以草必然是绿的,请你衷心感谢大丽花的粉红,尽管我们都知道它是紫色的,但这会让你嗝儿屁的时候心满意足。”
我开始怀疑我自己,为什么我的阅读能力甚至不足以读完这最后的一点点?是我阅读能力出了问题,还是这本书本身有问题?
首先它是一本畅销书,其次有无数人为其吹鼓,再次到处是对这本书的溢美之词,最后它特么的卖得还挺贵的。
但我真的没法读完它,最后剩下这一点点内容的确是不忍卒读。自我怀疑和确凿无疑的现实反复折磨着我。
顿悟就是这时候来的:
它本身就是用文字和逻辑的折磨来让你觉得当场嗝儿屁也无求所谓。
这本书的整体逻辑接近于这样:
如果你对你的生命有很大的困惑,那么这事儿肯定有什么原因,至于具体是什么原因呢,我也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你要相信我是清楚的,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生命这事儿的原因你就找到了,你就不会对你的生命有什么困惑了。
或者简单一点儿说,就是“你搁这儿搁这儿呢?”
顿悟在我以一般人不可能拥有的强大意志力和卓越忍耐力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然后紧跟着把它丢进火炉烧掉的时候到来:
我特么这是在干啥?
我为什么,为什么要动用我身上好不容易拥有的优秀品质和千锤百炼才能获得的空闲时间,去琢磨这么一本狗屁不是的玩意儿?仅仅因为它名气大?仅仅因为它是畅销书?
这次顿悟,不得不承认,在我此后的生命中为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让我彻底戒掉了看畅销书的不良习惯,比同龄人甚至比绝大多数人都要更早的脱离读畅销书这种浪费时间的错误行为。你干点啥不好呢对吧?
这本畅销书,以及其它绝大多数畅销书,厚厚一沓纸纯粹是对纸张的浪费,其主旨往往两三句话就能说清楚明白,但你却不得不跑去作者故意编制的文字迷雾之中艰苦卓绝的寻找,他总是在用各种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办法拖延时间,并使用一切他的脑袋瓜能够搞明白的方法来避免你觉得你自始至终就是在看废话。
比如这本《西藏生死书》。
它的主旨极其简单:只要你足够弱智,你就不会怕死。你把这句话单独拎出来说,那就是实打实的废叽霸话,我就没见过哪个傻子怕死的,无论你是炮烙还是凌迟,你都不可能让一块榆木疙瘩诞生一丝丝恐惧。但是作者就是能够用云遮雾绕的话把这句废话藏起来,然后各种营销吹嘘,迫使你买下它、看完它。
对,它在拿你当傻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