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员做的三件事 :一个人的“非共识性”决策就是当所有人都往东的时候,他敢不敢一个人往西。当所有人都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他能不能看见柳暗花明 这种决策,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底层操作系统。
很多人一聊起抗日战争,脑子里就是各种会战,平型关,台儿庄,百团大战。 今天讲讲,在那段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里,教员真正做对的三件大事。 这三件事,任何一件,都比一百场战役的胜利还重要。
第一件大事:写文章,特别是写《论持久战》。 你会说,写文章算什么大事?前线炮火连天,死伤枕藉,一篇文章能顶什么用? 这就是普通人跟战略家的根本区别。 普通人看到的是“器”,是武器装备,是兵力对比。 当时的局面是什么? 日本是工业强国,飞机坦克军舰,我们是什么?汉阳造,大刀片,草鞋兵。 单从“器”的层面看,我们是必输的。 这种局面下,最缺的不是枪,不是炮,而是“信心”。 是一种能让四万万人都相信“我们能赢”的底层逻辑。 人心散了,队伍就没法带了。
整个国家,都弥漫着两种毒药:一种叫“亡国论”,一种叫“速胜论”。 亡国论,就是彻底的悲观,觉得打不过,不如早点投降算了,汪精卫就是这么想的。 速胜论,就是极度的冒进,想一口吃个胖子,毕其功于一役,跟日本人搞大决战,结果就是淞沪会战那样,把家底都打光了。 这两种思想,就像一个人的两种极端情绪,要么是抑郁等死,要么是狂躁送死。 整个民族的精神,病了。 教员干了什么? 他没去前方指挥战斗,他把自己关在窑洞里,不分昼夜地思考、写作。
他像一个最高明的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而是要找到整个民族精神病灶的根源,然后开一副药方。 《论持久战》就是这副药方。 这篇文章厉害在哪? 它不是在喊口号,不是在打鸡血,说什么“中国人必胜”。那是没用的。 它是在用最冷静、最客观、最不带一丝感情的笔触,给你做一次“战略推演”。 它告诉你,这场战争,不用悲观,也别想速胜,它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它把未来几十年要走的路,每一个阶段的特点,我们该做什么,敌人会做什么,都给你清清楚楚地画了出来。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就像你掉进了一个漆黑的,望不到边的森林,又冷又怕,随时都可能被野兽吃掉。 突然有个人,递给你一张地图,还给了你一个指南针,告诉你,别怕,顺着这条路走,虽然远,虽然难,但一定能走出去。 这篇文章,就是那张地图,那个指南针。 它最大的作用,是为整个民族,提供了“确定性”。
在那个最混乱、最绝望的年代,没有什么比“确定性”更宝贵。 它把全中国人的思想,从悲观和冒进两个极端,统一到了“持久战”这个现实可行的轨道上来。 这不叫写文章,这叫“认知作战”。 在信息和思想层面,直接统一了战场,凝聚了人心。这是釜底抽薪,是最高维度的战争艺术。 所以说,教员首先是一个“思想架构师”,然后才是一个军事家。 他统一思想的威力,远远超过了黄埔军校所有战术教官的总和。 这是第一件。
第二件大事:闷头搞“根据地建设”。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抗日嘛,就应该去前线跟日本人真刀真枪地干。 天天在山沟沟里搞土改,搞生产,算什么抗日? 他在想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凭什么能“持久”? 跟日本拼消耗,我们是拼不过的。 国民挡的正面战场,越打越弱,地盘越打越小,兵员越打越少。因为它的“系统”是耗散的。 它的兵,是抓壮丁抓来的,没有忠诚度。它的粮,是苛捐杂税收来的,百姓怨声载道。 这样的系统,就像一个漏油的发动机,转不了多久自己就得熄火。 教员的根据地在干什么? 他在建立一套全新的,“自带能量”的系统。 你琢磨一下,“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这是什么? 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在做“股权激励”。 他把全中国最庞大的一个群体,农民,从一个给地主打工的“佃户”,变成了拥有自己土地的“股东”。 他们在根据地办夜校,搞扫盲,教老百姓读书认字。 这是什么?这是在做“思想启蒙”,是在提升整个系统的“软件水平”。
他们自己开荒,搞大生产运动,纺纱织布,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是什么?这是在打造“闭环供应链”。 所以你看,当国民挡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不断失血的时候。 教员的根据地,在敌人的后方,像一个一个的细胞,不断地分裂,不断地生长,不断地造血。 他不是在跟日本人打一场“消耗战”,他是在跟日本人打一场“生产竞赛”。 他在用一套更先进的社会组织模式,去PK日本的军事殖民模式。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教员的思路很清晰:战争,打的不仅仅是军事,更是政治、是经济、是组织能力的综合比拼。 拖得越久,我的细胞就越多,越强壮;你这个外来的癌细胞,就会被我活活耗死。 所以,当别人都在看前线的战报时,教员在看根据地的“财报”。 这才是真正的“持久战”的底气。
第三件大事:完成了党的“进化”。 很多人会忽略这件事。觉得这是你们内部的事情,跟抗日有什么关系? 你知道抗战初期,我党内部有多乱吗? 从苏联回来的“国际派”,瞧不起教员这种“土包子”,天天喊着要打大城市,要搞正规战。 党内的张国焘,自恃兵强马壮,闹分裂,另立中央。 王明,更是从头到脚都迷信苏联那一套,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要把枪杆子交给国民党。 如果按照他们的搞法,我党可能连抗战的一半都撑不过去,早就被消灭了。 一支军队,一个组织,最怕的是什么? 不是敌人太强,而是自己内部思想不统一,不知道该听谁的。 多头指挥,是兵家大忌。
教员在这期间,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延安整风”,彻底统一了全党的思想,确立了自己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这个过程,很痛苦,也很残酷。 但它完成了一次“思想断奶” 从此,我党不再是一个听命于莫斯科的“海外支部”,而是一个能够独立自主,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来决定自己命运的,成熟的政党。 这次“内部进化”,意义极其重大。 它保证了,无论外部环境多恶劣,这支队伍,始终有一个最坚强、最智慧的大脑。 所有的力量,都能朝着一个方向使。
你看,这三件事: 统一思想,是解决了“软件”问题,让大家知道为何而战,怎么能赢。 建设根据地,是解决了“硬件”问题,打造了能源源不断造血的根据地。 进化组织,是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确保了指挥系统的高效和统一。 这三件事做完,抗日战争的结局,其实就已经写好了。 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更底层,一件比一件更重要。 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精神根据地” 有了这个根据地,战场上的胜败,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今天很多人,为什么活得焦虑、迷茫? 其实也是卡在了这三个问题上。 思想上,缺乏一个能解释世界的“认知框架”,所以总是被各种信息带着跑,人云亦云。 组织上,无论是管理公司还是经营家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导致内耗严重,身心俱疲。 价值上,缺乏一个坚定的“人生之锚”,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总是随波逐流。 看懂了教员这三件大事的底层逻辑,你就能明白,解决我们人生的所有问题,也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